国家级科研平台

National level research platform

山区桥梁及隧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简介

2010年,获科技部批准立项建设省部共建山区桥梁及隧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实验室围绕国家交通建设重大战略需求,以及山区桥梁及隧道地理空间非确定性与结构行为可变性等重大科学问题,形成了山区桥梁结构行为与控制、山区桥梁智能感知与维护、山区隧道力学行为与运营安全等三个主要研究方向,主要解决制约我国山区桥梁隧道建设和管养的关键科技问题,研究成果应用于18个世界之最的桥隧工程,保持我国大跨拱桥建造与运维技术水平的领先地位。2020年3月,科技部与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山区桥梁及隧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运行。

实验室由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周建庭教授任实验室主任,成立由郑皆连、杨永斌、杜彦良、赖远明、高宗余5位院士任主任委员的学术委员会。汇聚了包括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16名国家级人才、35名省部级人才的228人研发团队。近5年,实验室先后承担纵向科研项目28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58项,研究经费超过2.5亿元。发表学术论文1510余篇,其中SCI、EI检索3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60余项,出版专著、规范及教材53部。成果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10项,省部级科学技术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56项。

培养了中国工程院郑皆连院士、港珠澳大桥总设计师孟凡超大师等在内的5万多名专业人才。近30年我国主要世界级桥梁的建设运维均有本学科的毕业生担当重任,已经评选出的我国60名“中国十大桥梁人物”中,本学科培养了18名,占到总数的30%。


国家内河航道整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简介

国家内河航道整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重庆交通大学和长江航道局共同建设。自2011年立项建设以来,以服务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创新工程技术、培养杰出人才、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组建了以中国科学院王光谦、倪晋仁院士,中国工程院钮新强、胡春宏、胡亚安院士领衔的技术专家委员会,拥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优秀教师等研发人员120余人,拥有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交通运输部交通行业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中心形成了生态航道、智能航道、港口和枢纽通航3个具有特色和优势的研究方向,取得了“连续滩险整治技术”等8项核心技术成果,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部级一等奖10余项,在2014年同批接受科技部验收评审的34家单位中,以第2名的优秀成绩通过验收。中心研发的技术成果推广应用于150多个内河相关航道工程建设,在山区河流航道整治、通航枢纽、大水位差港口码头建造、桥梁防撞以及内河重大工程通航咨询论证等领域市场占有率超过80%。提出“航道开发—社会经济—生态压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率先突破长江航道水—沙—鱼动力学与鱼类生境营造技术瓶颈,为三峡水运新通道决策建设、涪陵至朝天门4.5米生态航道立项建设等提供有力支撑。《三峡新通道方案研究报告》得到李克强总理批示,服务国家长江经济带战略和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建设成效明显,为《西部陆海新通道平陆运河通航与船闸防咸关键技术》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交通土建工程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简介

交通土建工程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于2011年11月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成立,是技术研发与创新平台、学科建设平台、开放交流平台以及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平台的集成基地。实验室依托重庆交通大学,主要围绕高性能耐久性路面材料开发及应用、废旧材料循环再生技术开发及应用、环保节能型路面功能材料开发及应用、路基抗灾与加固新型材料开发及应用等四个研究方向进行道路材料开发、中试生产、工程验证与推广应用,旨在促进交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发展。

工程实验室主任为唐伯明教授,现有固定成员58人,其中教授(教授级高工)16人,副教授12人,博士学位人员21人,博士生导师8人。客座人员有包括工程院院士在内的国内外知名专家21人。

工程实验室有研发场地面积9980m2,ALT-F600全环境路面加速加载实验系统等大型仪器设备54台/套,自主研发路面材料摩擦性能测试装置、沥青热光水耦合老化试验仪器等实验设备10余套,仪器设备总价值3000多万元。

近五年,中心获国家和省部级奖12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0余项;承担科研、技术服务等项目137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0余项,科研、技术服务等费用3000余万元;发表SCI、EI检索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和培训教材20余部,参与编写国家及地方行业技术标准10余部。